查看原文
其他

李斌:在动荡不安的时代,回到生命与文明的“锚点”丨头条

李斌 新校长传媒 2021-12-23

▲ 长按图片,识别二维码,立即报名线上直播


尊敬的各位教育同仁,新老朋友,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每一位现场和远程的参会代表:


下午好!我谨代表全体组委会成员,热烈欢迎您光临本次年会,共赴并共建一场创新教育的专业盛会!


就在10天前,中共十九届中央第五次全会发布公告,其中有一句话和我们今天的议题息息相关: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。这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,中央历届全会第一次把“创新”定义为大国战略的“核心”,排在其它一切要素的首位。由此可见,今天和未来的世界,“抱残守缺因循守旧”的行为,正在各行各业被快速折旧;以创新谋改革,越来越成为破解一切发展难题的根本出路。在这个背景下的中国教育创新年会,就有了更清晰的使命和价值。


这是一场特别的年份、特别的时刻我们共同的学习。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和您的办学实践一样,我们也在致力于完成一场没有人经历和熟悉的复杂创新和深刻转型。


这场线上线下立体同步、分层分类、长达28天的会议,经历重重困难终于开幕的此刻,我首先想要表达的是:在动荡不安的时代,面对模糊不清的未来,我们尤其需要回到生命与文明的“锚点”。


这个“锚点”由四个关键词构成,同时这也是本届年会向您发出的四个邀请——走向一条“生命河”;读懂一份“文明谱”;解答一道“现代题”;洞察一场“未来秀”。




走向一条“生命河”


“动荡不安”四个字,让人想起历史上的很多关键时刻,比如轴心文明时期的“春秋战国”。


在那个时代,伟大的教育家、思想家孔子历经无数颠沛流离,以行动的智慧影响着文明的走向,他曾经这样自我评价——我资质并不特别,十户人里,必有人资质不亚于我,只是他们“不如丘之好学”。


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,我们拿什么去确保理想中的未来?怎样才能做一个确定的自己?孔子告诉我们,是每一个生命个体建立终身学习的习惯。


有人说,每一个终生学习者,都在渴望生命的波澜壮阔。我曾经想象,如果自己有机会设计一座世上最完美的图书馆,馆名就应该叫“生命河”——它是我们人类这个特殊的生命向宇宙不断叩问,又不断自问自答的结晶,是一座那些最波澜壮阔的生命在历史的远方向我们流淌而至的“真人图书馆”。


各位同仁,这个独属于人类的“生命之河”,对我们究竟有什么意义?我自己的感受是,新冠疫情近一年,很多教育人包括我自己都身心俱疲,差点耗尽了全部的力气。然而面对高变量巨复杂的时代,很多时候我们依然沉不下来,也走不出去,更想不明白。面对无数的课题难题超纲题,我们有一种源于生命内在的提升认知维度的渴望——在具体的一事一议之外,在教育的策略方法和技巧背后,回到生命的原点,去探究这些问题的来龙去脉,探讨它们的本质和规律。


所以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,无论是会议现场设计的主题,还是每一位演讲嘉宾的话题,都试图在帮助您走进这间“真人图书馆”,去发现那一本本不能错过的“好书”,去重温一个个已经被回答或者等待完善的命题。各位同仁,这几天,我们将一同踏进这条“河流”,站在文明的全部生态中去发现、洞察、浸泡、反思。我们会发现,这条河流的每一座丰碑已经昭示,教育也好,生活也好,政治经济科学社会也好,只有做到哲学级的洞察,才会有原理级的解决方案。


我们认为,这是一次必须推动教育人站得更高、看得更远、想的更多的会议,这是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一以贯之的责任。


溯源在这条“生命河”上,看见了无数的事实对文明进步的启迪,所以我们越来越知晓,人类的生命原来是这样一个奇特的存在,原来“放飞我们的认知,才能夯实我们的学习”;原来科学腾飞的背后是人文艺术的基础;学科理解的背后是生活厚积的体验;流行病学的判断背后,是钟南山、张文宏等医学智者对文化、制度、人性的通晓和理解;原来越是“无用”的学习,才越是对人生有大用……


所以本届年会,才会致力于让每一个学习者的感知、经验、思考、视野,既扎根日常办学的“土壤”,又追溯远离日常的“源头”,也伸展到尚未抵达的未来。




读懂一份“文明谱”


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的现场设计和话题设计,暗含一条“文明”的主线。


在这个科学和蒙昧、理性与极端、爱与冷漠、进步及怀疑交织的时代,学校仿佛对很多的事情都失去了准绳,无数的认知、价值都变得模糊不清,很多教育人处在迷途的边沿。所以我们认为,回到文明的底层逻辑,看见文明的支点及可能,才是教育人借以超越时代迷宫的精神和价值指南。


洞察整个人类史,文明演进的基本规律从未远离,始终如“江河”滋养两岸。我们在学习中有这样几个抛砖引玉的看见:


第一,人类文明的发展总是在悖论中推进,而弥合这些看似冲突的“悖论”,就是教育的责任。比如,人类如果不拥有自由,他们就几乎失去创造,乃至于无力在任何劫难前自我保护;但如果拥有了自由,他们就会在创造发展守护自己的力量同时,也创造毁灭自己的力量。


放在今天的中国,这个问题还可以演绎为,学校教育如果不激活每个人的创造力,华为这样的企业就没有后继之力;如果简单激活,就会带出失控的人性和学校管理的顾此失彼,以及社会资源的无力承载……怎么办?站在“生命河”边,注目流淌的“文明”,其中的故事告诉我们:人类永远是在强化社会基础运行规则的前提下,不断追求更高程度的个性化和自由。


又比如,文明的进步有耐于创新和变革,然而一切变革都会遇见“抗解效应”,即所有为社会带来繁荣的技术与文化引擎,又总是会伴随程度不一的负面效果。当人们越来越放大社会病症所带来的痛苦,就很难看见社会治理的整体好转,这让他们倾向于一场浪漫的颠覆式变革。


于是,“生命河”里的科学与理性精神告诉我们:面对这个矛盾的世界,我们需要系统、整体、渐进的变革:通过推理提出问题,通过实证解决问题,通过思辨消解问题;也需要中庸之道、理性精神的回归:学会对当下的接纳,对趋势的清醒,对未来的理解,才是必要“止痛剂”;在此基础上,人类还需要适度的浪漫主义,作为对社会发展失序的调节:可以持有,却不能完全依靠;可以运用,却不可绝对和极端……


又比如,随着文明的繁荣,人文科学社会财富的爆炸式增长,社会分工与分层必将日益严重;而且似乎只有加大分工与分层,才能更完整地托起和通透地驾驭全部文明。怎么办?“生命河里的智者”告诉我们,出路在于根基稳固、系统串联前提下的“理性分工+良性分层”,并借助人类共同的人文情感扩大共识。


精神的共振、善良的知识、爱的行动、健康与幸福……就是文明所孵化的人文情感。它规划了人类彼此相处的现在与未来——所以这个世界越来越呈现跨文化、跨专业、跨年龄、跨圈层的相互理解,和平相处,又自得其乐;也越来越构成全球性的文化圈层各自精进,又彼此协同,迎接共同的挑战。


当然,还有更多的“文明基因”,一点点释放着人类与世界和谐相处的潜力,代表着教育和人类创新发展的方向:以奥运精神为代表的身体挖潜;以历代人文艺术经典为代表的文化与心灵挖潜;以全部科学成果为代表的科技进步挖潜;以传统与现代教育为代表的大脑与心智挖潜……

所有这一切人类文明共同的价值,都构成本次年会对未来教育展开想象与表达的基本框架。


我们认为,心中装着价值的罗盘,动态迎击一切挑战,才是理想教育可能相遇的前提。




解答一道“现代题”


2020年,在不断见证历史的时候,很多教育人也在书写着历史。


5000年华夏文脉,上百年救亡图存,四十年摆脱宿命,21世纪我们迎来了难得的复兴机遇,教育该如何作为?


这是时代发出的最清晰的呼唤:无论家国情怀下的中华文明复兴,还是全球视野下的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,一定首先发生在“中小学教师的讲台上”;教育向时代提出的要求转型,成为中央地方、社会各界、全民上下,学校内外正在生成的共同行动。


四十年来第一次,中华民族一边对自己的文化拥有了笃定和自信,一边同时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和开放心态——我们需要缩短成长的时间,我们需要弯道超车高质量发展,我们需要在成长中尽量回避发达国家已经和正在直面的那些冲突,而一切的可能,蕴藏于教育——我们在这个领域“挖矿”越深,能量越足。


我们看见,中国社会观念的升级,已经成为一场无形而普遍的精神涌动;中国教育走到了必须学会创造与输出“完整素养、健康身心”的历史时期;无数已经拥有和正在生成的教育价值观、科学方法论、技术工具包……将会再一次重组学校形态;重建面向未来的教育生态,正在生成极为难得的“道路共识”……


各位,我们能抓住中国教育转型升级的最好时机吗?这是历史给每一位中国教育人出的一道“现代题”;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也致力于发出这样的倡议,向美好教育致敬的方式,是我们亲手在明天把它创造出来。




洞察一场“未来秀”


明天有什么?我们邀您一起洞察一场“未来秀”。


一流的教育人,选择与当下使命为伍,坚持有长期价值的事。所谓长期的价值,就是我们和孩子们未来的所爱。


作家刘亮程写到:“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早晨,时候到了会自然醒来。”在未来,我们已经建构出这样的教育场:在真正的价值生根,观念破冰,人文复兴,科学精神基础上,实现了教育范式的根本转型,推动着各领域人才的批量产出,以及全社会幸福指数的整体提升。


在未来,进入智能时代,那里已经有成熟的数字社会的生活方式、学习场景和工作协同;有以政府为引导、学校为主体、家庭为基础、社会为支撑的终生学习与教育创新生态体系。


在未来,我们真正在培养和陪伴这样的下一代:“德智体美劳”全面发展又个性充分,“知识技能思维情感意义”齐头并进且内心强大。或者正如李振涛教授所说:培养智能时代的“理想新人”,它是对已有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整合式表达。这样的人,是“能够控制机器,而不是被机器控制的人”。


同时我们相信,归根结底,也许未来被我们这一代人留下的,是这样一个“21世纪文明”:全社会已经充分建立起这样的新文化:


1.看得见只讲“集体主义”将失去活力;

2.看得见完全的人性自我管理会不可持续;

3.也看得见文化族群与专业社群滋生的“利益堡垒”……人类社会经过反复的博弈,走向了个人、家庭、组织、族群、传统、未来、家国、人类、生态的兼容与平衡。


文明是什么?正如《中国青年报》这段话所说:“文明就是一代人为另一代人考虑:只有掌握话语权的这一代人,为如今没有话语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人考虑,文明才能绵延不断生生不息。文明就是多数人为少数人考虑:只有当处于强势地位的多数人,不断为处于弱势地位的少数人考虑,文明才能宽广浩瀚强健有力。”


我们相信,在未来,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,必将发生在对人的重新发现中:从生命,到精神;从学习,到创造;从责任,到权利;从这一代,到下一代……


哲学家说,“未来,是人心当中伟大愿景的复刻”。而我们知道,低级的欲望通过放纵就可获得,高级的愿望通过自律方可获得,顶级的愿景通过“煎熬与合作”才可赢得。


面对未来的愿景,需要中国乃至全球教育人一场堪称伟大的“煎熬与合作”。


我们还有时间,愿我们一起努力!


谢谢!再次感谢您的光临!


李斌

蒲公英教育智库理事长
《新校长》杂志总编辑

本文由“壹伴编辑器”提供技术支持



来源丨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主办方开幕式致辞
责编刘婷

2594889720@qq.com

• 不跟这个浮躁的世界玩,教育人应该怎么玩?

• 学校里,人是怎样不见的?生命该如何在场? 

• 重建学校生态,  需要一场深刻的文化反思与治理革命 

▼ 点击 阅读原文 ,进入在线报名
: .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,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